<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索引号: 016011628U/2022-01382 发布机构: 约彩365官方网站下载_365游戏大厅ios_手机彩票365网址民政局
        生成日期: 2022-11-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有 效 性:有效

        麟游县:探索推行“3456”工作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发布时间: 2022-11-07 08:46:39 浏览次数:次

        麟游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实践中,创新举措,积极探索推行“3456”工作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精准打造高质量民生工程,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创出新路径。

        强化三项举措,化解群众急难。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兜底线作用,切实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生活困难。一是精准“分类救助”。为精准靶向施救,精准开展民政服务对象认定,健全分类施策、因人施救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提供支撑。根据救助对象家庭状况、困难类型、困难程度等,按照支出型和急难型救助类别细化救助标准,提升救助精准度。二是细化“分级审批”。为每个镇拨付临时救助储备金不低于10万元,对急难型救助和救助金额低于1万元的困难家庭或个人,由各镇审批,县民政局备案;对救助金额在1万元到3万元的,由县民政局审批;对因重大事故、重大疾病或重大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由县社会救助联席会议确定具体救助方式和救助标准。三是落实“先行救助”。对因火灾、交通事故、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或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等原因,需立即救助的家庭或个人,采取“先行救助,后补手续”的方式,第一时间化解群众急难。

        创新四项方式,提升救助水平。积极创新救助方式,建立“资金+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制定“个性化”救助方案,一户一策、因人靶向施策,丰富救助方式,提升救助温度。一是探索专业化救助。针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中精神障碍患者管护难题,购买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集中托养管护,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医疗康复服务。二是拓展救助方式。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中生活质量不高的家庭,添置电视机、衣柜、橱柜等必需生活设施,铺设行道、粉刷房屋、室内吊顶等,改造提升居住环境。三是延伸救助链条。对生活环境差、长期独居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每月上门提供2次环境卫生保洁、心理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全方位提升生活质量和救助帮扶能力。四是创新救助渠道。建立数据信息比对共享机制,与专项救助部门和乡村振兴等6个部门定期开展数据比对,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畅通群众申请救助渠道,推行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建立五项机制,夯实救助基础。按照“分类定标、差异服务”原则,实行“一证一卡两簿一协议”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倾力打造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安全保障网。一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麟游县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规范及日常管理细则》,签订县、镇、村、照料服务人和供养对象五方协议,进一步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落实照料服务监管责任,确保服务不断档。二是建立探视巡访机制。由各镇确定探视责任人,以上门探访、电话问候、视频连线等方式,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探视巡访服务,监督指导照料服务人履职尽责,夯实照料服务监管责任。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每季度末,由各镇组织监管责任人、民政协理员、村委会成员,通过现场查看、邻里评价、供养对象评价等方式,对照料服务人进行满意度调查,并结合县民政局不定期检查,将调查结果与照料服务人员待遇直接挂钩,奖优劣汰。四是建立年审复核机制。每年对特困供养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生活能力、基本信息等进行核对复审,根据核对复审评估结果确定护理等级,落实护理措施,完善信息资料,提高服务精准度。五是建立差异化照料机制。结合我县实际,按照生活全自理、半护理和全护理三个档次,细化特困供养对象日常照料服务内容。对生活全自理、半护理和全护理的对象,要求照料服务人员分别每周至少上门探视1次、2次、3次,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严把六个关口,精准实施保障。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扎实做好城乡低保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一是严把对象认定关。坚持以收入核查为核心,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为补充,综合运用刚性支出扣减、家庭财产豁免等政策,严把收入核算关和家庭财产核对关,健全低保对象认定机制,提高保障对象认定精准度。二是严把动态管理关。建立城乡低保家庭月报告制度和核查制度,坚持每月与人社、卫健、乡村振兴等行业部门开展数据比对,结合比对结果与走访排查情况,将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及时退出,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形成低保对象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三是严把分类施保关。每月对低保家庭中新增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时实施分类施保,对残疾等级发生变化的及时予以调整。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和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严把年龄关,到龄的及时给予分类施保,超龄的及时取消。四是严把渐退帮扶关。对虽已脱贫但收入不稳定,存在返贫风险的低保户,实行“渐退帮扶”政策,延长低保12个月或18个月。对虽已脱贫但收入仍在低保线以下的户,实行“脱贫不脱保”,确保不返贫。五是严把资金兑付关。实现低保资金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对资金到户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实行资金“流向、流量、流速”全程跟踪监督,确保救助资金及时足额兑付到保障对象手中。六是严把监督管理关。压实各镇审核确认主体责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来信来访查处机制,建立业务经办人员近亲属备案制度,健全监督考核办法,不定期深入镇村监督指导工作,把规范管理贯穿保障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