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林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的政治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明了方向。宝鸡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宝鸡周秦文化分为周文化和先秦文化,周文化作为礼制先驱,形成了以德治国理念和儒家文化思想;先秦文化开创法制先河,形成了依法治国理念及改革图强思想。两个文化奠定了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基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宝鸡周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
周人的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国以德治国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历史几千年。周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以人为本、厚德载物、敬德崇礼、和谐有序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周文化的道德、礼乐观念催生了儒家思想,形成了礼治、德治、人治观念和人伦道德思想,是孔孟儒学和张载“关学”的渊源,是全球华人道德行为规范和伦理体系的主要来源。
宝鸡周文化遗存丰富,遗址广布。宝鸡的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扶风、岐山、眉县和市区,尤以周原遗址为最。周原遗址是周人灭商前的都邑和西周王室宗庙所在地,岐山凤凰山遗址是周公家族墓地,赵家台遗址为姜太公采邑、墓葬为姜太公家族墓葬。
周原作为早期周人的都城,和西周都城丰镐同为最重要的中心性遗址,通过开展大量的田野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确认了周原遗址先周和西周时期遗存的内涵,周原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现了凤雏、召陈、云塘等西周建筑基址和制骨、制玉、铸铜等手工艺作坊,窖藏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甲骨刻辞,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充分表明周原具有完善的手工业体系、水系,是西周时期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
近年来,周文化和文物得到良好保护、有效利用。周原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经省政府颁布已实施,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编制完成了《凤凰山遗址总体规划》《石鼓山遗址公园规划》,出台了《周原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完成了岐山三王庙古建维修、周公庙古建维修和环境治理、石鼓山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等文物保护抢救工作。建成开放了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周文化景区等。举办了《青铜铸文明》《赫赫宗周万邦之方——周原考古成果展》《旧邦新命周道之兴》等陈列展览,成为周文化传播窗口。石鼓山遗址、周原遗址考古发掘等分别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举办了“戴家湾、石鼓山与安阳出土青铜器及陶范学术研讨会”、周原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讨会等多项研讨会。与央视等媒体合作拍摄了《何尊》《汉字春秋》《青铜王朝》等专题片并在央视播出,极大地宣传了周文化。
目前,我市实施了周原遗址召陈建筑基址保护展示,正在积极推进周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宝鸡先秦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
秦人原为周人防守西北边陲,因讨伐西戎有功而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徙而受封诸侯,几经发展,到秦穆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最终由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秦从西陲走来,一路向东,在宝鸡的汧、汧渭之会、阳平、雍城四建都城,在雍城长达294年。秦人不断征战、东进,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拼搏、创新、开拓精神。秦人一改周人的分封制而实行县制,为以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这是秦人在国家体制方面的重要创新。通过“商鞅变法”,秦人强化法制,开创了中国依法治国之先河。
宝鸡先秦文物价值独特,遗址完整。宝鸡先秦遗址主要有边家庄遗址、太公庙秦公陵园、秦雍城遗址、血池遗址等。秦雍城遗址由城址区、秦公陵园区和国人墓葬区三部分组成,面积51平方公里。经考古勘探,在陵园区内发现了14座分陵园,49座大、中型墓葬和车马坑,发现的凌阴遗址、宗庙建筑遗址等建筑基址有20多处,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是全国最大的木椁墓。出土了黄肠题凑、青铜器、陶器等文物和板瓦、筒瓦、瓦当、砖等建筑材料。
我市先秦文化及文物保存完好。秦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凤翔、陇县、陈仓等县区。先后开展了陇县边家庄考古发掘、凤翔秦雍城遗址调查与发掘、陈仓太公庙秦公陵园调查、血池遗址调查与发掘、秦雍城遗址豆腐村建筑遗址考古发掘等,基本摸清了宝鸡秦文化的遗存,特别是秦雍城遗址的面貌和构成。《秦雍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颁布实施,秦雍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化遗址公园。积极争取中省资金,实施了秦公一号大墓及陪葬车马坑保护大棚、秦公一号大墓及陪葬车马坑坑壁保护、雍城秦公陵园安全防护系统等重点工程。中华石鼓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先秦陵园博物馆、凤翔区博物馆成为展示秦文化的重要场所。
目前正在积极实施秦雍城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秦雍城博物馆建设等,按照市上统一安排,开展秦雍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周秦文化及文物保护利用解决“六个缺乏”做到“六个坚持”
我市周秦文化及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必须切实遵循“全面保护、核心引领、项目支撑、片区展示、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挖掘周礼、秦制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推动周秦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准确把握周文化与秦文化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项目与规划的关系、考古与展示的关系,真正让周秦文化“热”起来、让周秦文物“活”起来,让“看中国,来宝鸡”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着眼解决规划设计缺乏系统化思维,坚持高起点规划,做好周秦文化顶层设计。一是做好周秦文化顶层设计规划编制。以打造国家记忆工程,建设周秦文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目标,对周秦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的梳理,做好周文化挖掘传承利用的顶层设计,编制周秦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利用的总体规划,对建设重点、建设内容、布局等进行控制,避免重复性建设、同质化竞争。二是加强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以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为重点,做好《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秦雍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血池遗址保护规划》等规划编制评审工作。三是加强项目的文化策划。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要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先进行文化策划,在策划的基础上编制规划和方案,确保项目科学、规范,符合我市周秦文化总体规划。
着眼解决资源开发缺乏统一性标识,坚持深层次挖掘,塑造周秦文化标识符号。一是聘请专家团队,对我市周秦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提炼,明确独具特色的统一宣传标识、宣传口号,切实加强产权保护,不断推进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周秦文化的影响力。二是组织开展周秦文化研究。举办周秦文化学术研讨会、周公思想研讨会、非遗文化研讨会等,进一步揭示周秦文化的内涵。通过课题研究,将文物资源、非遗文化转化为周秦文化利用项目。三是持续开展考古工作。联合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继续开展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考古发掘,借助考古发掘进行宣传,持续推进我市周秦文化的热度。四是加强报告编写。组织开展文物资料整理,让资料公开,实现全社会共享,助推周秦文化研究和利用。
着眼解决保护利用缺乏大项目支撑,坚持多维度开发,打造周秦文化示范园区。一是依托大遗址保护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加快实施周原遗址凤雏建筑基址、秦雍城马家庄宗庙遗址、凌阴遗址、周公庙古建维修等文物保护工程。二是加强文物利用工作。建设周原博物院、秦雍城博物馆,突显周秦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国家记忆工程。三是推进品质提升工程。对钓鱼台、凤凰山等进行环境提升、文化提升,改造提升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展,完善先秦陵园博物馆展示。在我市建成以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为核心的周秦文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在全市形成一条由周原遗址、凤凰山遗址(周公庙)、秦雍城遗址、钓鱼台、中华石鼓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相连的周秦历史文化长廊,让周秦文化有效转化为我市全面发展的软实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着眼解决文化包装缺乏品牌化理念,坚持广角度包装,加快周秦文化“申遗”步伐。成立由国家、省、市级专家组成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专家组,负责为我市“申遗”工作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明确“申遗”的标准,按规划推进“申遗”工作开展。对照“申遗”标准,加快推进遗址公园建设,按照“一院多馆”的原则,对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文物资源、服务设施进行整合和综合设计,将周秦文化符号、文化元素和遗址风格整体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包装,打造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龙头”文化景区,确保“申遗”早日成功。
着眼解决文化产业缺乏社会化运营,坚持创新性发展,实施周秦文化记忆工程。遵循文化遗产事业国家保护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在符合文物保护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文物利用活化,将遗址公园中的功能服务区、历史文化体验游憩区域等交由有意向投资文旅事业的企业开发建设,对文物保护项目,在确保国家文物所有权的情况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国家记忆工程;组织开展研学游、大众考古体验,开发周秦文化音像和文创产品,创作常态化实景演出,实现周秦文化与观众的零距离接触。同时,积极做好市县财政支持。
着眼解决机构人员缺乏科学化管理,坚持全方位加强,增强周秦文化管理力量。一是整合周原遗址管理机构。对周原遗址管理机构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统筹协调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统一负责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二是整合市区文物资源。将市区金台、渭滨、陈仓博物馆整合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做大做强青铜器博物院和青铜器品牌。三是加强文物队伍建设。增强县区文物行政单位力量,加大扶风、岐山、眉县等文物大县文物局工作力量,专门负责本区域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增加基层文物单位工作力量,建立专业人才绿色通道和柔性人才引进等机制,将对口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到文物单位。每年在西北大学或陕师大对各级文物单位负责同志,有计划地进行岗位轮训,培养既懂文博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转自宝鸡日报)